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商业航天融资盘点:资本寒冬下的黑天鹅事件 | 年终回顾④

神璐璐 泰伯网 2021-04-27

泰伯网 神璐璐 | 报道

Tryul | 责编


天领域的改革开放要开始了”。

抢先而动的是像张昌武、舒畅这样的金融、投资从业者。

2015年6月,张昌武在亦庄成立北京蓝箭科技有限公司。2个月后,同样在亦庄,零壹空间成立。

即便投资人出身,摆在张昌武和舒畅面前的首要问题也依然是钱。

数年前,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市场,而圈里圈外看待商业航天赛道时,心中尚有疑惑。

眨眼就能蒸发掉的巨额投入、军工属性带来的封闭体系......“远离航天行业”一度成为投资圈长久以来的默契。

环境并不宽松,而这赛道上,没有专门投资商业航天的基金,也几乎没有能看懂火箭项目的投资人。

如何融到资,如何组建研发团队,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事实是,没有人才,就融不到资,融不到资,就吸引不到人才。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舒畅撑过了一段时间。成立四个月后(2015年12月),最终从前同事何文的春晓资本以及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融到逾千万元天使轮。

张昌武也用了数月时间获得了创想天使千万元的投资。

这算是第一梯队开启了民营火箭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随早期梯队一起入局的资本方创想天使,在商业航天方向上表现出持续的热情。据泰伯智库统计,从 2012 年到 2018 年资本机构来看,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投资最多的资本机构为创想天使,共完成5笔投资。

在2015年投资了蓝箭空间后,2017年底创想天使发起并设立的未来宇航产业基金,成为国内较早的聚焦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投资的产业基金,用于推动军民融合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可能相比地产、金融、股市等逐渐被资本杀成一片“红海”的行业,商业航天还没有被BAT等行业“巨头”把持,反而给了更多资本“跑出头部品牌”的想象空间。

在SpaceX的高光之下,火箭的商业价值逐渐被理解,民营商业火箭更是在军民融合的大势下走出高墙大院。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领域在政策上向民间资本逐渐开放。

这一年,航天科工在国内成立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同年10月,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开启火箭“商业化时代”。

此后,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进入。

2016年10月,航天体系内的专家毛洪涛创立星际荣耀;2017年成立的星途探索,四位联合创始人梁建军、赵新强、李其畅和陈景鹏均曾在军方科研院所工作;2018年成立的星河动力,两位联合创始人刘百奇、刘建设均有15年以上的航天从业经验。

这条赛道上16年底开始涌入的玩家深蓝航天、星途探索、灵动飞天、九州云箭、星河动力等公司,组成民营火箭第二梯队,多处于发动机研制阶段,目前估值多在2亿元人民币以下。

据公开资料整理。(融资货币:人民币)

粗略统计,2018年国内民营火箭赛道中大概累积了几十亿资本,第一梯队中的一些创业公司估值已超过30亿人民币。

发生在民营火箭队的创业只是2018年国内商业航天热潮中的一部分。

自2014年国务院60号文推出“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参加国家空间技术基础建设”的相关政策后,民营卫星队与民营火箭队一同成为商业商业航天的探路兵。

2018年,国内商业航天公司PPT上的发射、星座计划逐渐走入现实。

据公开资料整理。银河航天表示在2018年内完成三次A轮融资,但未查到三次融资的具体信息。(融资货币:人民币)

同样是在2018年,多家卫星创业公司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微纳星空、零重空间、国星宇航等获得融资。其中九天微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年内连续完成多轮融资。

相比民营火箭队几十亿的规模,粗略统计,2018年国内民营卫星赛道大概累积了近十亿资本。不过,第一梯队中的卫星创业公司长光卫星估值已将近40亿人民币。前猎豹移动总裁徐鸣参与创立的银河航天,在2018年连续融资后,估值也已达到30亿元。

不可否认,2018这一年,不仅玩家增多,行业融资总额也创新高,融资的热潮集中在年初、年中及年终。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商业航天领域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第一名可以占到70%的市场资源。对于领先企业而言,现在已经是它们在选择投资者。

据泰伯智库统计,在 2018 年,我国商业航天共发生融资 34 笔,融资总金额超过 28亿元。从金额看,火箭类占 59%,通信类占 28%,遥感类不到 4%。从笔数看,火箭类占 29%,通信类占 18%,遥感类占 24%。

在商业航天细分领域上,火箭与卫星无疑是业内极为重要的两大领域。

泰伯智库分析师称,相对于火箭与通信,遥感领域的进入门槛较低,因此吸引了较多创业者和投资者。但从金额来看,作为下游应用重点的遥感类目前占比还偏低。

与三年前相比,这条赛道上的纯财务投资人也正在涌入。入场者包括经纬、华创、高榕、晨兴、IDG、顺为、源码、险峰、元航资本、复兴、赛富等多家知名基金。

都说太空没有BAT,却有了小米系。

雷军四十岁时,发出的人生感悟是 “顺势而为”,顺为就得名于此。有雷军色彩的顺为,要投就投风口。

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孟醒认为,商业航天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领域。而后有了星际荣耀、深蓝航天、银河航天和千乘探索的商业航天布局。

风电企业金风科技也投入这一领域“尝鲜”。

从各民营航天企业的注资情况看,对民营火箭行业格外敏感还有地方政府基金。

民营商业卫星公司微纳星空2018年12月获得数千万元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

值得说明的是,长江航天产业基金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

投资宇航智科的西科天使基金与投资九天微星、微纳星空的中科创星的背后,是陕西省国资委。

不过,目前国内的投资规模和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融资金额基本为5亿量级左右,而国外一些商业航天公司近期的融资有几十亿美元的体量。

不可否认,当美国最大的两家民营火箭公司站在富豪的肩膀上进行突破时,白手起家的“中国马斯克们”仍需要先解决粮草问题。

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表示,目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的市场,在商业航天领域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包括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收购、公募等渠道,欧美市场都有着充分的应用,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此类融资模式进行了明确规范。而在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还是以天使投资为主,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才开始逐步盛行,包括政策及机构关注度上都亟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有投资人对于资本扎堆的情况表示出担忧。安芙兰资本管理合伙人谈文舒认为,升空卫星的数量其实不多,但由于融资次数比较多之后,公司的估值过高,严重偏离了公司的价值。

也有投资人称,这个行业未来10年内都不会有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

据泰伯智库统计,从资本机构来看,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投资最多的资本机构为创想天使,共完成5笔投资。国科嘉和、经纬中国、顺为资本、中科创星等都投资了4笔。华控基金、明势资本、元航资本、知卓资本等投资了3笔;IDG资本、晨兴资本等22家机构投资了2笔。只进行过1笔投资的资本机构共有124家。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目前大部分资本机构,尚未布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投资计划。有投资方表示,相比其他一些市场上的战略投资人,机构目前还没有把航天作为主要赛道而是前瞻布局,这也是目前主流投资机构的普遍思路。从这一层面上讲,也并未对民营航天企业的财务回报有太高要求,更多在于,被投资方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是资方了解行业的一个重要抓手。

这场马拉松对资本方也提出了“持续陪伴”的要求。作为早期零壹空间的投资人春晓资本,因8月P2P业务暴雷,或将淡出这条赛道。

对于整个资本环境来讲,投中研究院院长国立波对所谓的“资本寒冬”阐述了他的理解。在他看来,所谓"寒冬"有失偏颇。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冰火两重天”。只能说,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优胜劣汰不可避免。

有业内人士预测,这个决定存亡的时间节点,可能就是2019年。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首发 | 意外的“年终奖”:空间大数据商爬山虎获亿元战略投资


精读

商业航天:腹背受敌2018 | 年终回顾③

长光卫星迟到的“天使”轮

民营火箭盘点:争先恐后这一年 | 年终回顾②

解谜雄安:用数字化重新定义“智慧城市”

发射场资源或困扰商业航天脚步 | 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